各路专家求解民工荒 结构性短缺为何提前到来
发表日期:2008年4月12日 共浏览838 次
【编辑录入:admin】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各路专家求解民工荒 结构性短缺为何提前到来
尽管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还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但今春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持续了一年多的"民工荒"却开始向内地蔓延。一直源源不断输出农村劳动力的重庆市、河南省,先后在一些行业中出现"招工难"。 最近,国内一些官方研究机构对这一现象做出了新的解读:"民工荒"的蔓延是一个转折性标志,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拐点出现,开始进入"有限剩余"新阶段,意味着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会经常出现。
中国农民工调查:性压抑成他们感情生活一大痛楚
从"无限供给"转入"有限剩余"
劳动力"无限供给"概念是由西方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指的是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非常丰富,不用增加工资,就可以源源不断地雇到劳动力。然而,在廉价劳动力表面上仍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情况下,我国劳动力供求已悄然变化。 在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广东省,虽然已经吸纳了1900多万农民工,可年用工缺口仍达200万人。在"长三角"地区,"民工荒"也在步步逼近,有"纺织之都"之称的浙江省绍兴市,今年纺织业工人缺口高达6万人。河南是中国农村劳动力输出第一大省,今年8月以来,正在快速成长的服装业突遇缺工"寒流",一些新建的企业不能完全开工。重庆市的纺织业,今年5月起也出现大量缺工,一些纺织厂开出月薪千元的工资竟还招不满工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在他领导的一项调研中说,全国20%的农村已无多少剩余劳动力,在中部地区的许多村子里,16-25岁的青壮年越来越少。韩俊说:"劳动力短缺是目前农村正在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原先农村是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出现了拐点。" 在成片二层小楼并混杂着几十间陈旧青瓦房的四川省仁寿县斑竹村,沿着惟一的一条马路走下去,几乎遇不到几个人,两旁农家庭院大多门户紧闭。村干部刘茂成说:"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的只是小孩、老人和一些没有文化的妇女。有时我感到特别孤独,想找几个人喝酒都找不到。" 斑竹村目前的境况正在迅速扩散到更为广泛的地方。 在河南省信阳市,总计350万名农村劳动力中,已有186万输向了城市,其中青壮年占80%。固始县陈淋子镇干部彭元锋说:"全镇的劳动力输出量已连续三年没有增加。" 在吉林省,650万名农村劳动力在2004年已转移就业了近40%。政府部门预测,吉林省最多还有100万劳动力可转移利用。吉林省榆树市红星乡党委书记高洪州说:"现在全乡的劳动力流动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村子里见不到几个年轻人,找一个合适的年轻人当村干部也非常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领导的一个课题组不久前完成了一个中国劳动力供给状况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04年,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数量增长率为5年来最低,增长率较上年减少74%。而且,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供给增长率也在2004年首次出现下降,到2011年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不再上升,2021年开始绝对减少。 蔡昉说:"虽然近期还不会出现劳动力绝对数量的短缺,但结构性短缺的端倪已现,开始进入'有限剩余'新阶段。"
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为何提前到来
蔡昉的课题组预设了包含经济增长速度、就业弹性、新增劳动人口等因素在内的数学模型,发现,以现有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弹性,2004年中国新增劳动人口供给与需求已达到平衡,今后每年都发生供给缺口;即使最保守估计,到2009年,供求拐点也将出现。 为何中国会在总量供大于求的情况出现劳动力"有限剩余"呢?吉林省通榆县七井乡农民焦德富一家打工经历颇有代表性。焦德富说:"我的两个儿子前几年都在外地打工,从2004年开始回家种田了,一方面他们都四十多岁了,干不了重活,另一方面现在种地也不少挣钱。" 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说:"10多年间,中国一般制造业的劳动价格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上,而同期,生活消费品的价格却上涨了很多,一般劳动者所得收入日益不能应付他们在打工地的消费开支,加之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一些农民工选择'用脚投票'。" 蔡昉则认为,如果没有户籍、就业歧视等人为障碍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会不断转移,直到农业与非农产业所获得的报酬相同,但由于存在制度障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可能提前减速。另外,每个人承担风险的能力不同,不可能出现该转移的人都转移的情况。 河南省邓州市市委书记刘朝瑞说,近年来,随着中国多项扶持"三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提高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机会成本。如果外出打工收益不能补偿外出机会成本上升的部分,农村劳动力的意愿供给数量就会出现下降。 四川省农业厅粮油处处长牟锦毅说,前几年,粮价低、农民负担重,很多农民不愿种田而选择外出打工,2003年底,四川省 "撂荒田"约150万亩左右。2004年以来,不少外出务工农民回流农业,至少有100万亩"撂荒田"重新种上了粮食。
珍视"人口红利" 改善民工待遇
中国社科院的一份研究表明,从1978年到1998年,在中国持续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资本的贡献率为28%,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的贡献率为3%,其余全部是劳动力的贡献。 蔡昉说,过去1/4世纪,中国经济获得了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从而劳动力供给充分、人口抚养比低的"人口红利",即在常规的生产要素投入之外,由于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额外的源泉。随着城市乃至整体劳动力供给形势的变化,劳动力供给开始趋紧。保持经济增长持续潜力,更加依赖于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 蔡昉指出:"劳动力无限供给是中国经济最主要的比较优势,但随着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出现,这种优势正在失去。沿海的一些制造业企业表示,由于过度竞争,给工人每人每月增加10元钱工资就承受不了。中国在资本还不足以替代劳动力的情况一下,如何通过立法和推进劳动力制度改革,在不伤害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处理好劳资关系,确立新的竞争优势,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温铁军指出:"中国的一般制造业靠劳动力优势维持了10多年的高增长,按规律,应进入工价和劳动福利提高的阶段。当前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农民工工资,落实各项保障。如果能挣到更多的钱,农民为何不出来打工呢?" 据了解,最近,在十一五规划中,国家将出台关于农民工问题的一揽子办法,维护农民工的各项权益,构造更有利于劳动者、适合中国国情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完)
|
|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