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是什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注意哪些问题?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研究员。
记者: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您可否描述一下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张晓山: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低,而二、三产业即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逐步上升,这就使一个国家有能力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物质技术装备和服务手段,从而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创造条件。同时,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扩展后,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率更高、收益更大,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社会就业结构相应发生变化,农业劳动者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下降。这是一个大概的描述。
记者:农业从业人数下降,但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不会降低。这是否意味着提高农业生产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
张晓山:可以这样讲,但现代农业的内容远不止于此。随着经济发展,受消费者需求驱动以及新科技革命和市场化影响,围绕农业生产派生出很多相关联的产业。生产资料供应以及食品储藏、保鲜、运输、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产业不断涌现,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及加工方式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结果是消费者最终支付的食品价格中,初级产品所占份额越来越小,加工增值部分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一些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甚至达到农业增加值的3—4倍。
随着农业生产市场化、商品化进程的加速,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布局的趋向愈发明显,从而带动产业集聚,并引导技术、信息、资金等各种资源不断向优势区域集中。专业化生产要有社会化服务作为保障,于是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概括地说, 世界各国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是相似的,即要有现代的农业生产手段和技术装备、现代的科学技术、现代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进一步讲,农业现代化实质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
记者: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张晓山:中国特色反映的是我国国情。我国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30%以上下降到2005年的12.4%。但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农业现代化进程又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2005年,我国城镇化率只有43%。这就是说,占总人口57%的农村人口或者说占总劳动力40%以上的农业劳动力,只对应国内生产总值的12.4%,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的偏差很大。同时,200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产品产值之比,按小口径计算为0.72∶1。这既表明了在农产品加工增值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表明了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方面我国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新生产要素的引入以及要素的重新配置,这势必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由我国国情决定,把大部分农村人口转移出去、只留下少数人务农,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即使农村人口减少一半,农村人均耕地也只有3亩多,因而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土地归并来实现规模化经营。在农地规模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通过增加物质和技术投入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实现产出的较大幅度增长,同样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入。这种内涵式的、与集约经营相结合的规模经营,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更有应用价值,但这也需要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还要看到,我国地域辽阔,农业区域发展很不平衡,既存在传统农业,也有初具雏形的现代农业。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记者:这就是说,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既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又要着力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张晓山:是的。应该看到,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已具备一些有利条件。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农产品供给从短缺转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以区域化、优质化、产业化为标志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特别是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全面实施,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记者:发展现代农业,当前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张晓山: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和目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这一思路和目标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和现实可行性。落实这一思路和目标,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以全球化视野发展农业。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全面向世界开放。应立足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有比较优势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走出国门。同时,调整贸易政策和战略,保护和拓展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空间。二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三是注重从各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而又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因地制宜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